在中国的南端,有一座岛屿,它三面环海,椰风海韵广信配资,却不止是“度假天堂”的代名词。十年前,许多人对海南的印象还停留在椰林树影、碧海蓝天;而如今,当“自由贸易港”成为国家级战略规划,这片土地不再只是游客的短暂停留,而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将“生活、学习、就业”融为一体的起点。
在这里,就业不是遥远的命题,有一所高校,正在将“教育”和“区域发展”结合成真正的成长路径——海南热带海洋学院,正是这样一个故事的主角。
岛屿的转型,托起青年的机会。2020年6月,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》正式发布。海南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,规划设定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自由贸易港,重点发展旅游业、现代服务业、高新技术产业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海洋经济。这对岛上的高校毕业生来说,不只是新闻,而是“实实在在的机会”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地处三亚,是海南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,长期围绕热带海洋、旅游、农业、跨境服务等核心产业设置专业方向。在海南整体人才结构相对紧缺的背景下,该校毕业生长期受到省内用人单位的青睐,尤其在三亚、海口、陵水、万宁等沿海城市呈现“供不应求”的就业态势。
展开剩余71%根据《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》,该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1.46%,其中在海南省内就业的占比达72.83%,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。就业路径,与产业链深度融合,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就业力,不靠“拼运气”,而是“跟着产业走”。旅游管理、海洋资源与环境、水产养殖、酒店管理、会计学、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,几乎是为海南当前的重点产业“量身打造”。
以旅游学院为例广信配资,依托地处三亚这一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的地理优势,学院与高校和科研机构、涉海类事业单位和涉海类企业单位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,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企业实习,大批同学在实习期即被“预定”。
依托三亚区位优势,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,国际化交流合作优势日益彰显。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,更是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,在实习期被酒店人力资源部直接录用,后续成为中层管培生的同学不乏少数。同学们说:“在热海院学得专业知识,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,而是和三亚的酒店一线、旅游运营系统实时接轨。”
而在水产与海洋专业中,学生不仅服务于传统渔业升级,更有大量人才流向南海海洋研究、智慧渔业、近岸生态修复等新兴领域。爱海怜农的热海院学子们积极参与到具体的建设中,学校创立并成功举办3届“全国水产南繁种业发展论坛”,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水产种业发展交流平台;开展全国性海龟救护保育工作,近年累计救治活体海龟586只,协助将已经康复的活体海龟放生503只近三年。
同时,该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70人签约海南大学研究所、上海海洋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科研平台,实现“科研类就业”向地方服务转化。
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将“服务地方”写入了发展战略,而它也确实以一种近乎“契合型”的方式与海南产业共建共生。首先,学校与包振民院士、蒋兴伟院士、朱蓓薇院士设立工作站,多个省部级水产试验场、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平台。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创业学院建设,构建了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平台,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,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,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,为服务国家海洋事业贡献热带海洋特色解决方案。学校还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签订合作协议108份,开设海南省首个“中国—奥地利旅游管理项目”,培养优秀学生百余人。这样的制度创新,让“在校学习”不再是闭门造车,而是一场面向真实市场的预演。正如一位用人单位所言:“海南热海的学生不是最耀眼的,但是最实用的。”
有人问:一所学校的“就业好不好”,到底意味着什么?
答案可能并不在数据本身广信配资,而在于这所学校是否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——既是人才的起点,也是区域发展的助推器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正在以一种踏实的方式,为海南构建本土人才链,也为万千青年提供一条“可落地、可持续”的成才之路。
发布于:陕西省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